邯郸魏县新闻>>魏县图片新闻

邯郸魏县德政镇后西营村实施产业脱贫纪实

2017-06-02 15:03:53 来源:邯郸日报

邯郸魏县德政镇后西营村实施产业脱贫纪实

群众正在收获辣椒。(资料图片)张佩摄

新闻提示

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关键是要找准路子。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,后西营村找到了一条精准实施产业扶贫的路子,全村群众靠种植大棚菜提前实现了脱贫。这是充满坎坷的脱贫路,也是闪烁智慧的脱贫路。实践证明,致富离不开党支部。只要解决好“扶持谁”“谁来扶”的问题,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、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、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,就会一举甩掉贫困的帽子。

走进魏县德政镇后西营村,一排排温室大棚遍布田野,农民正在大棚内辛勤劳作,管理蔬菜;

一条穿村而过的主街道宽阔亮丽,沿着街道走进村内,一座座农家小楼整齐划一;

一幅幅孝贤、节俭味儿十足的文化墙更是吸引人们的眼球……

谁曾想到,这个仅有150多户、746口人的小村,曾经是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村,如今,成为全县有名的瓜果蔬菜种植专业村,全村140多户种植蔬菜,村民住楼房、开轿车已不是新鲜事儿。

一波三折取真经

20年前的后西营村,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路,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,群众农闲时站在街上扯闲篇、打麻将、打扑克,甚至聚众赌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。群众普遍存在“等、靠、要”思想,致富无门路,发展没出路。

1997年年底,45岁的刘贵山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。回忆起当时村内的情形,刘贵山十分感慨地说:“当时群众思想涣散,是村子贫困的根源。有些户种植露地菠菜、白菜、白萝卜等蔬菜,但是菜的价钱不高,群众把菜驮到周边三四十公里的乡村卖,全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,群众种菜效益不大,积极性也不高。”

为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脱贫项目,刘贵山和村“两委”干部经过调查研究,决定依靠蔬菜种植带领村民脱贫致富。刘贵山说:“土窝里干活儿,只要肯下真功夫,也能刨出个‘金山’。”

2011年春天,刘贵山和村里6名群众先后到山东省寿光县、莘县,河南省内黄县和周边永年、肥乡等蔬菜瓜果种植专业村,参观学习大棚蔬菜瓜果种植经验。在全国享有盛誉的“瓜果之乡”莘县河店镇,取经可谓一波三折。

他们到当地群众种植的大棚内参观学习,与种菜的群众交谈,没有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和技术,参观的群众感到很失望。刘贵山说:“我们决不能这样灰溜溜地回去。”

经多方打听,他们摸清了在河店镇政府上班的镇植保站站长的家,于是,带着礼品到人家家里拜访,不巧的是,站长外出开会。在返程回村的路上,植保站站长打来电话说:“今天真不碰巧,你们下次来,提前给我打电话,我陪着你们一块参观大棚,给你们介绍种植技术。”刘贵山在电话中激动地连声说:“好、好、好……”

仅隔了几天,刘贵山带领30多名群众,第二次赴河店镇参观学习,植保站长带领他们钻进大棚参观蔬菜瓜果种植,听群众现场讲解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

术。这次参观,群众亲眼看到了种植大棚菜带来的经济效益,萌生了种植大棚菜的念头。

乡亲们听说要建大棚,质疑声随之而来。种菜“老把式”老刘持怀疑态度,说:“大棚里种出来的瓜果蔬菜能卖好价钱?投钱了本儿不一定能回来?”

乡亲们的议论声很刺耳,但事还得干!经过刘贵山再三动员,终于定下8户种植甜瓜。顶住压力的刘贵山和7名村民成为首批建棚户,白天管理大棚,晚上召开夜谈会,集体讨论研究解决问题。刘贵山还请来了山东的技术员,白天到大棚查看瓜苗,晚上讲解病虫害防治技术,给种植户面对面讲解种植技术,大家伙儿的干劲十足。

2011年5月,后西营村第一批甜瓜上市,开秤就是每公斤7元。就种甜瓜一季,瓜农每亩净收入3万元。看着种大棚的村民把一沓沓钞票揣进腰包,村民们纷纷要求当“棚主”。2012年,该村种植户发展到50多户,占全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多。

责任编辑:实习编辑李珊珊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电子报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